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(简称沈飞)近日发布的2025年社会招聘信息引发广泛关注,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9个招聘方向中有3个涉及高超音速技术领域。结合沈飞在六代机歼-50研发中展现的卓越空气动力学设计能力,外界普遍认为其完全具备研制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实力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未来的高超音速飞机会是什么形态?第七代战斗机是否就是高超音速飞机?
此次招聘的三个关键岗位具体信息如下:
1. 飞行器总体设计岗位一
主要职责包括参与高超音速/空天飞机总体设计,涵盖气动布局、内部布置、重量分配、飞行性能等平台级设计,以及需求分析、指标制定、系统架构等综合设计工作。应聘者需具备5年以上高超音速/空天飞行器项目经验,熟悉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,有实际型号研发或飞行试验经历者优先。
展开剩余83%2. 飞行器总体设计岗位三
专注于高超声速飞机总体技术研究,包括总体参数优化、物理综合设计、飞发一体化设计、系统集成、能量与热管理等领域。要求应聘者掌握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特征和关键技术难点,精通相关设计流程,了解耐高温材料与热防护系统等专业知识。
3. 热结构设计岗位
负责高速飞行器结构技术研发,重点研究高温热结构、热防护系统和热密封结构。要求3年以上航天器或导弹结构设计经验。
从岗位设置可以看出,沈飞在高超音速领域已形成完整的技术布局,涵盖了气动外形、总体设计和热防护等关键环节。需要说明的是,发动机研发并非沈飞的主业,因此招聘中未涉及相关岗位也在情理之中。
沈飞进军高超音速领域可谓水到渠成。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六代机研发经验,为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现在外界更关注的是:未来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将呈现何种形态?沈飞可能选择哪个技术路线?
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四大核心技术包括:
1. 气动布局设计
2. 结构强度设计
3. 热防护系统
4. 推进系统
通常将速度超过5马赫的飞行器定义为高超音速飞行器,主要包括飞机和导弹两大类。两者的气动构型差异显著:导弹多采用轴对称(如AHW)、乘波体(如DF-17)或升力体混合构型(如YJ-19);而飞机则需要平衡高升阻比、机动性能、热防护和推进系统匹配等关键需求。
从速度范围来看,高超音速飞行器可分为:
- 宽速域型(如空天飞机):速度范围0-25马赫
- 中速域型:最高速度约6马赫
- 单一速域型
热防护系统的设计需根据速度区间进行调整:
- 25马赫再入:采用烧蚀材料 主动冷却
- 15马赫巡航:平衡烧蚀与结构强度
- 5马赫飞行:使用轻量化隔热材料
结构设计则需考虑不同任务需求:
- 战斗机:最大过载9/-3g
- 运输机/客机:过载要求较低
在推进系统方面,中国已展现出世界领先的高超音速技术实力。目前主要发动机类型包括:
1. 超燃冲压发动机
代表型号:YJ-19、CJ-1000
特点:最大速度6-7马赫(碳氢燃料限制)
挑战:燃烧室稳定燃烧难度大
2. 组合循环发动机
- 涡轮-冲压组合
- 火箭-冲压组合
- 爆震-涡轮组合
优势:可覆盖更宽速度范围
3. 预冷式组合循环发动机
代表技术:英国佩刀、中国云龙
特点:速度范围0-25马赫
关键技术:液氦预冷系统
值得注意的是,六代机与五代机在飞行性能上差异不大(速度提升约0.5马赫),而七代机很可能实现质的飞跃。目前面临的技术路线选择是:
- 近期方案:采用成熟超燃冲压发动机(6马赫级)
- 远期方案:研发空天飞机(25马赫级)
这两种方案各具优势:前者技术成熟度高,可快速形成战斗力;后者将彻底改变空战规则,但研发周期较长。中国航空工业正站在技术革新的十字路口,未来的发展方向令人期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